- 柔性治水 水润三秦-渭南文明网

柔性治水 水润三秦

——陕西省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综述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17-12-21

西咸新区沣河湿地公园。

商州区沙河子镇王山底村。

长安塔。

  随着一股强冷空气的来临,古都西安的气温持续下降。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里,西安渭河生态景观区却依然热闹非凡:河中间一块块浅滩上,成群的白鹭、苍鹭、鸬鹚、赤麻鸭、绿头鸭等在水中嬉戏觅食,白色、黑色、褐色,星星点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前几年我在渭河也见过一些水鸟,但没有现在这么多,有不少水鸟都没有见过。”市民高先生说。随着西安渭河沿岸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周围生长着茂密的植物使得野生水鸟既可以在此避寒,又可以觅食,越来越多的水鸟选择在这里过冬。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从渭河综治工程到汉丹江综治工程再到延河综治工程,从消灭黑臭到水质变清,从生态补偿到生态修复,三秦大地水环境污染治理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歇。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陕西省纳入国家考核的50个监测断面(实测49个断面)中,Ⅰ至Ⅲ类优良比例为63%,超过年度目标考核任务1个百分点。

  渭河综治 水润关中

  西安渭河生态景观区可谓渭河生态变化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治理,如今的渭河,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渭河一度沦为关中地区的“下水道”,全省80%以上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治理直排河道。

  为抓好渭河污染防治工作,2011年底,省政府颁布实施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通过“关、建、治、保、管”等措施,下大力开展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为强化地方政府对辖区水污染防治的责任,确保渭河治理目标的实现,省政府决定从2010年起对渭河干流宝鸡出境断面、咸阳出境断面、西安出境断面、渭南出境断面水质实施考核,后将杨凌、西咸新区相继也纳入考核范围。考核办法要求,凡辖区渭河出境水质超过污染物浓度控制指标值的市政府,必须向省财政缴纳污染补偿资金。此办法的实施,开创了陕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与各市政府责任挂钩的先河,也走在了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前列。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既定治理项目全部完成,渭河水质改善目标顺利实现,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果,2015年5月,陕西省政府印发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继续开展新一轮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将渭河建设成集水资源利用与休闲娱乐为一体、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关中生态长廊。治理目标为:全面消除污染严重水域,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恢复,西安、咸阳段水质明显好转。流经城区河段建成堤固、岸绿、水清、景美的城中河,流经乡村河段建成堤净、水清、有鱼虾的生态河。

  在渭河综合整治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人水和谐的建设思路,创造性地运用和总结了一些治渭新理念: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由防洪减灾向综合利用转变;由少水、惧水向亲水、居水转变。陕西“水十条”提出,要以国家“水十条”的目标指标为导向,充分结合地方特色把脉治水的关键和重点,按照“南防北控、中部提升、节水循环、优化空间、底线保障”原则,统筹推进全省水污染治理。

  “十三五”时期,陕西省将继续强化渭河流域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快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再生水利用,推进污泥有效处理处置,推广污水处理厂配套人工湿地,整治城市黑臭水体。随着“柔性治水”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母亲渭河将展现出更加美丽的新容颜。

  汉丹清流 滋润京津

  鸟瞰陕西地图似一位合掌跪拜的“秦俑”,在“秦俑”跪拜的脚下,汉、丹江贯穿而过。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库70%以上水源来自汉、丹江。也正因为如此,陕南也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承担着“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光荣使命。

  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送”,按照“循环、集中、工程、补偿、问责”的工作思路,陕西省全力加大汉、丹江水质保护,制定并出台了《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和《汉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2014-2017年)》。陕西“水十条”在国家取缔“十小”企业的基础上,针对陕南地区增加了皂素、冶金和果汁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小企业的取缔任务,并在汉丹江流域逐步实施水环境污染考核补偿。为此,陕西省通过加强环评准入、严格环保执法、加强农村环境整治等一系列措施,倒逼落后产能淘汰、产业结构优化、绿色循环发展,连续多年确保了优良水质安全出省。

  省委、省政府将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纳入对陕南三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年度综合考核和追赶超越季度考核点评。年度考核指标涉及污染减排、万元GDP能耗下降率、二氧化碳下降率,辖区内主要河流水质,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下降率,汉江、丹江出界断面水质类别;季度考核点评涉及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下降率和减排重点项目完成率,汉江、丹江出界断面水质类别。同时,在各市(区)依法治理考核指标体系中设定了依法治理环境违法追责的扣分项指标,并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指标。

  严格的目标责任考核,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的深入落实。为确保南水北调水源水质的安全,“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将不断强化汉丹江流域水环境问题的应急处置能力,杜绝各类安全隐患的产生。

  为保护好“一江清水”,省环保厅开展“厅级领导包抓”制度,以削减重金属污染物存量、控制重金属污染物增量、严防重金属污染风险为目的,对汉丹江流域内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进行全面检查;省环境保护执法局多次组成检查组,重点围绕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情况、环评及“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及污染物排放情况,开展了以城镇污水处理厂、涉重金属、钢铁、水泥、医药制造、化工、皂素、垃圾填埋场等行业为重点的专项执法检查;陕南三市也陆续围绕汉丹江突出环境问题开展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对各级各类工业园区、矿山及尾矿库、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拉网式大排查,排除环境风险隐患。

  汉中市把保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安全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全面落实“水十条”和河长制,大力实施水污染防治五年行动计划,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送西安”。近年来,为推进汉江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汉中市采取综合整治、源头预防、防控结合、生态修复等多项措施。全市关停并转冶炼、造纸等重污染企业42家,全面排查整治汉江、嘉陵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433个,工业排污对水质影响得到控制。国、省控重点源废水达标排放率达95%,工业危废、医废处置率达到100%。全市启动农村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划定县级、乡镇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16个。城市重点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累计造林158.25万亩、义务植树6536万株、森林抚育124.0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80平方公里。

  延河安澜 水美圣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延河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延河的负担越来越重,目前延河水质污染较严重,治污压力也越来越大。

  陕西“水十条”针对陕北行业分布,将水环境风险防控作为陕北治水的核心与重点。围绕安澜、生态两大目标,投资总额达90亿元的延河综合治理工程已全面启动。规划提出,通过实施防洪保安、水土保持、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治理和水景观工程建设五大工程,使延河三年内面貌大变,五年内成为革命圣地美丽的风景线。

  对于地处陕北的延安来说,水资源显得尤其宝贵。为加强区域内的水环境治理力度,近年来,延安市将包括延河在内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工作会议,适时通报情况,总结经验,推动工作;制定并发布了《延安市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方案》《加强县城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紧急通知》《2016年油气管道安全专项整治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对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保证了水污染防治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对延河、北洛河、仕望河和清涧河等主要河流编制专项水体达标和治理方案,明确水质目标,确定工程措施,确保河流水质稳步改善;实行县区出入境水质断面考核奖惩制度,定期公布跨界断面水质状况,并将其作为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为更好地保护延河水质,延安市进一步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对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治污设施,在散养密集区实行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推广小型污水处理技术和垃圾处理模式,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比如,在市区、县城、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建设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水质。实施水资源管理,对取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县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许可。编制再生水利用规划,建设再生水处理设施和管网,推广公共建筑使用中水。

  目前,延安市以河长制的实施为契机,全面开展了延河流域水环境系统治理,从而使流域内的库、湖、湿地、河滩公园、水土保持治理统一推进,实现了由刚性治水向柔性治水的转变,使延河两岸生产发展有可持续的水保障,同时带动延河两岸城镇快速发展,促进流域内群众脱贫致富。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