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社秋千:在风尘中凝望的清白面庞-渭南文明网

南社秋千:在风尘中凝望的清白面庞

来源:渭南文明网  时间:2017-08-04

  “故事开始以前,最初的那些春天,阳光洒在杨树上,风吹来闪银光,街道平静而温暖,钟走得好慢,那是我还不识人生之味的年代……”我们感怀过去,也许怀念的不只是那个年轻、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自己,或者还有那些承载梦想的物品——秋千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坐在秋千上的日子,都是飞起来的日子,那粗壮的麻绳、不长不短的方木板上留下的是我们不识人生之味的清白面庞和多年之后舍不得丢掉的素净与安然。

  盛夏时节,注定要错过合阳南社秋千会的盛景,但幸运的是,还能从以往录制的视频中看到了种类繁多、造型奇特的农家秋千,坐在秋千上哈哈大笑、一脸满足的人们和大伙儿齐心协力绑扎秋千、装饰秋千的温馨热闹场景。即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浓郁乡土气息和睦邻友好、纯真朴素的清白之年。

  其实还未去合阳时,就已经听过“华夏秋千属关中,关中秋千属南社”这样的溢美之词,不知南社的秋千究竟有何特色?这里的秋千文化又是什么?

  “清明节前后的庙会,除了耍社火之外,荡秋千是我们南社的压轴戏。我们南社秋千的最大特点就是传承了农耕文化,从选材到绑扎它都和农耕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秋千的材料大多都是农业生产中的最常见的农具,秋千的骨架主要用打墙用的木椽、大车的轱辘,碾场的碌碡,套牛用的轭斗、勒麦车用的勒绳等生产工具捆扎而成。根据绑扎的方式,南社的秋千分为有四种,天平,三状元,轮儿秋和过梁秋,其实每一类型的秋千都包含着我们南社人对生活的一些美好愿景,比如‘三状元’就是人们希望孩子们能好学上进,取得功名;‘天平’就是他们希望人们的心都非常公正、非常诚实。也就是说,南社人赋予了每一类型的秋千一种文化含义。”合阳县文化局原副局长邹念宗如是说。

  说到南社秋千的起源,民间流传着多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认为,秋千是春秋时齐桓公自北方山戎引入。据宋代《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秋千》记载,北方戎狄,爱习轻趫者,每寒食节为之,谓之秋千。当时的秋千是一种军事训练的工具。春秋五霸的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之后,将其国土划归燕国,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后来逐渐演变为游戏的用具。

  还有一种说法以为,秋千是汉武帝时期宫中之戏,作千秋,为祝寿之辞,后倒读为秋千。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欲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而至唐宋时,秋千已经突破宫墙,兴盛于民间,活动更加繁荣。刘禹锡亦有:“秋千争次第,牵掩彩绳斜。”杜甫的《清明》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可见秋千在当时已经尤为普遍,成为深受人们喜欢的一项娱乐活动。

  无论是军事训练的工具也好,游戏娱乐的项目也好,秋千在千百年的发展中,的确为人们的平常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尤其是在资讯并不发达、娱乐项目甚少的古代,作为一种游戏,秋千成为深深庭院的女子们纤细情丝的寄托。轻歌曼舞不是每个女子都有的天赋,琴棋书画只属于一部分闺阁小姐的智慧,而秋千是大众的游戏,不管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秋千就成了他们共同依托的情感意向。她们在秋千上尽情飞荡,展示自己的美丽与青春,追忆似水年华。李清照的早期词作:“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勾勒出了女子荡秋千之后的娇媚之态,看到有人来那番欲走还留的,稍带羞涩的心情,秋千于她们而言,承载着柔情,寄托着梦想。

  时代不断更替,世事不断改变,千百年来,秋千的娱乐功能并未改变,但南社的人们却不断改进着秋千的绑扎技术,为了保证秋千的安全性能和美观程度,南社秋千协会都会在祖传技艺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就拿‘过梁’秋千来说,他们把原来四根椽绑的‘井’字架变成了中间是个方块,这样一来,固定在车轮上面就会更加稳固,更加美观,也符合了力学的规律。”陕西省民俗协会副会长张耀增解释道。

  而令南社村村长邹振学最欣慰的是村里人缚秋千的场景,那一幅团结和睦、其乐融融的风情画卷或许才是南社秋千真正的文化内涵。“每年缚秋千,我们都是懂技术的去绑扎,手巧的妇女来装扮,全村男女老少有智者出智,有力者出力,场面热闹又和谐,大家都把这事情当成自己屋里的事情干哩。每次秋千架缚起来之后,我们村都会在秋千架前演一出传统的折子戏,大家把这叫做‘戏秋千’,这样一来,把全村的人都吸引到秋千架前面了。这也是我们南社秋千的一大特色。”邹振学说。

  在南社人的心中,秋千绝不仅仅只是娱乐项目,它还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希冀。坐在秋千架上的人们,期望着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家人平安喜乐地过上舒适安宁的生活。如何让秋千上的梦想照进现实?南社人也一直在努力,他们在村西头那条原本荒芜的黑龙谷建成一个以秋千为主的民俗风情游乐园。“我们这个秋千游乐园里面就建有秋千博物馆,秋千艺术馆、秋千广场等,我们希望把南社秋千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景区的这种方式长期保护传承下去。另外我们还将积极申请国家级非遗项目。”邹振学说道。

  如今,南社村因为秋千而聚集着更多兴旺的人气,我们相信,未来的日子里,南社人,也将会因为秋千而越来越文明,越来越富裕。(渭南日报 记者 程瑾)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