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渭南:秦岭见证,“诗与远方”就在眼前-渭南文明网

陕西渭南:秦岭见证,“诗与远方”就在眼前

来源:渭南文明网  时间:2021-06-01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的殷殷嘱托。 

  一年来,陕西省渭南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检验,多次召开会议,并组织集中学习和生态整治实地观摩,围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进行交流研讨,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强力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时至五月,走进秦岭区域渭南段,一路山花俏,小鸟枝头闹,溪水欢快笑,山顶白云飘……山水安然,草木有序,秦岭诗意盎然,吸引着源源不断追寻诗与远方的旅行者们。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曾几何时,这座“金山”却因过度开山采石而伤痕累累。 

  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不断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统筹规划,精准施策,分类施治,上下联动,吹响了秦岭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号角,全面打响了青山保卫战。 

  渭南市累计投入2亿余元,治理露天采石矿山53处,完成治理面积4000余亩;排查整改“五乱”问题952个;与各级各类保护区范围有重叠的11个探矿权、3个采矿权全部退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涉秦岭面积159.95万亩,明确“万人千吨”水源地保护区3个,建立秦岭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170个;实施造林绿化样板和森林抚育工程,绿化面积23.49万亩,中省各类环保督察检查反馈问题81个,全部完成整改;秦岭区域小水电退出、拆除和整改工作已印发方案并启动相关工作……这一桩桩一件件实事,是渭南践行生态文明的自我觉醒,更是一场厉行生态修复追寻绿色秦岭、诗意秦岭、美丽秦岭的自我革命。 

 

图为:涧峪水库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深入推进矿山修复治理,秦岭脚下又听泉水叮咚响 

  一入山林,万木葱茏,满目苍翠,潺潺流水声在耳旁回荡。和泉水一样悦耳的还有群众的欢笑声。 

  “矿山整治修复后,我们都很高兴。现在石渣粉尘没有了,山绿了,之前断流的山泉水又来了,我们吃水再也不用去外面挑了,浇地也方便了。而且,看着这绿水青山,我们天天都是好心情……”说起秦岭区域矿山整治修复工程,临渭区桥南镇寺峪口村村民韩树才喜笑颜开。 

  在临渭区原鼎红时代采石矿场矿山旧址上,漫山遍野的黑麦草和油松错落有致,伴着叮咚流水、声声鸟鸣,俨然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而两年前,这里开山采石的“疤痕”历历在目,石渣粉尘肆意飘浮在空中,以至于村民家里的锅台灶边、桌子窗口都是石渣粉尘。 

  秦岭临渭区段共有两处采石点,分别是位于桥南镇寺峪口村、桥南镇桥南村的渭南鼎红时代石料有限公司和渭南鼎红振兴石料有限公司。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在修建西南铁路时,为解决铁路建设石料需求问题,铁路建设单位在桥南镇寺峪口村开办了采石场,工程结束后将采石场给当地镇政府管理。而在西南铁路开建后,桥南镇桥南村为发展村集体经济,依托铁路工程,村集体在本村辖区开办了采石场。2003年西南铁路一期工程结束后,两个采石场大多数时间处于停产状态。2012年,临渭区政府组织对全区非煤矿山进行专项整治,依法关停两家采石场。同时,临渭区自然资源局及当地镇政府持续加强监管,严禁恢复开采。 

  对于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渭南市财政拨付640万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专项资金。加上临渭区财政补助的200万元,2019年4月,两个采石场的治理恢复工作正式开工。 

  按照中央环保督察和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要求以及渭南市委秦岭专项整治工作专班要求,在渭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指导下,临渭区自然资源局通过前期对关闭矿山现场的勘察设计、项目审核、公开招标等程序,因地制宜,采用适宜当地生态修复需要的先进技术,整体推进矿山整治修复工作。 

  临渭区自然资源局采用工程治理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办法,先后拆除废旧设备两台、废旧钢材200多吨、厂房70余间、废弃矿渣2万余立方米。拆除面积2000余平方米,全面排除了河道存在的泥石流灾害隐患。同时,对已破坏的开采立面,采用人工悬挂固定植生棉外加无纺布的方法,形成植生墙,在植生墙上栽种耐干旱的槐树及黑麦草;对已开采破坏的裸露岩体进行山体绿化。对已清理的生产生活厂区覆土、平整后进行绿化。目前,累计治理恢复矿区面积120余亩。累计栽种油松4600余棵,槐树苗2万余株,林下种草绿化90余亩,修复道路和排水渠各2000余米,修建蓄水池一座。 

  绿水青山,天然氧吧。如今,蓝天白云下,松林郁郁葱葱。秦岭北麓潺潺泉水叮咚响,山泉水自山间石隙喷涌,倾泻而出……随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向纵深推进,秦岭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大力发展生态惠民产业,秦岭深处又见群众展笑颜 

  “我们太峪村现在变化非常大,石渣粉尘没有了,河道畅通,峪道里潺潺流水又回来了,下雨天再也不害怕泥石流和滑坡了。而且,以前堆砌石料废渣的地方都种上核桃树了,这满山的绿又回来了……”说起秦岭区域矿山整治修复工程,潼关县太要镇太要社区党委副书记王栓虎说道。 

  位于太要镇的太峪村北工业场地弃渣滑坡治理点,翠绿的核桃树上能够看到零星垂挂的小核桃,核桃树下套种着一片片黑麦草。一旁堆砌牢固整齐的河道里,清澈透亮的潺潺流水唱着欢快的歌流向远方。然而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弃的矿产开采地,矿渣废石乱堆,压占损坏土地资源。每逢下雨,堆砌的残石废渣随着雨水流入河道,不仅堵塞河道,影响河道沿线地貌景观,也随时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潼关县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强化督查整改和执法监管,确保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2018年,潼关县自然资源局针对太要镇太峪村北工业场地弃渣滑坡治理点的实际情况,采用“河道矿渣清理+拦渣挡墙+覆土绿化”的综合治理措施,恢复其生态环境。 

  “我们对河道进行全面清理,共清理废渣1.2万多吨,清理河道200多米,砌河道挡墙220米,覆土绿化8.4亩。当时光拉土就达2800立方米,清理河道废渣12000立方米,治理完成以后交付给当地的村委会,由当地村委会来统一管理。”潼关县自然资源局地环股股长唐海燕对记者说。 

  如今,废弃矿山不复存在,绿水青山重新绽放笑颜。 

  “生态环境好了,群众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现在渣石清理了,夏季再没有渣石冲到河里形成河道淤塞这种情况,群众生产安全和生活安全都得到了保障。清理后的地方种上了核桃,现在已经开始挂果了。”王栓虎对记者说,“我们现在不仅发展核桃产业,还带领群众种植了40多亩软籽石榴、桃子、花椒和100余亩连翘等中药材。这都是村集体经济,年底会给大家分红。” 

  通过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大力推进绿色生态惠民产业,巍巍秦岭更显俊秀之美,成为渭南坚定不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大山里有自然的宝藏、文化的密码,保护生态就是长远发展、赓续文明。渭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峰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好渭南的绿水青山,持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惠民的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大的生态红利和经济福祉,全力做好新时代美丽中国的‘渭南答卷’。”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网格化管理筑牢生态“绿网”,秦岭北麓又见鸟儿舞翩翩 

  华阴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东西直线总长29.04公里,总面积328.18平方公里。近年来,华阴市严格按照中省市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2018年8月率先全面施行了峪长制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峪长、警长、网格员管山护山的良好工作格局,进一步筑牢秦岭生态“绿网”,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向纵深发展。 

  “村级网格长的‘官’不大,但我们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作用却不小!每天例行巡查,只要发现有乱采乱挖、乱砍滥伐的现象,就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及时向上面反映。”雨过天晴,高全孝踩着泥路又一次来到桃峪巡查。他一边四处查看,一边告诉记者,“平时就这么转着,巡视着,宣传着,群众保护秦岭的意识越来越高了。谁现在敢在山上乱丢垃圾、乱砍滥伐、乱搭乱建、携带火源进入峪道,群众这关都过不了,第一时间就向我们举报了。” 

  已过花甲之年的高全孝是华阴市华山镇康宁村的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桃峪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网格长,每天他都要到桃峪巡查。他指着一片新栽的金银花说:“以前我们村周边有石渣场,砍树挖山,平日里灰尘扬得漫天高,让人睁不开眼,雨天随时害怕滑坡。多亏这两年的秦岭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工作,以前是废弃石渣场,现在是金银花漫山开。以前听的是开山取石的爆炸声,现在巡逻路上鸟多得很,甚至还经常看见各种野生动物。” 

  自秦岭区域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华阴市将19条峪道、11条河流、2个林场等近330平方公里的地方纳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积极开展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狠抓矿山治理,推行峪长制和网格化监管体系,扎实开展“五乱”专项整治,即整治乱搭乱建、乱排乱放、乱采乱挖、乱砍滥伐、乱捕乱猎……如今,秦岭华阴段,许多曾遭破坏的地方都渐渐恢复了青山绿水的“本色”。 

  无独有偶,华州区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全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推行“峪长制”“网格长制”等常态化监管治理,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监管体系筑牢秦岭生态“绿网”保护体系,切实当好生态环境的忠诚守护者。 

  与此同时,将秦岭各村、林场等作为责任单位,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网格。网格员每天对网格区域进行巡查,每周对网格区域全面巡查,履行好巡查处置、告知劝阻、及时上报、跟踪落实等职责,并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APP,全程记录问题类型、受理时间、办理情况等。 

  “守护秦岭人人有责,我们要动员全民参与,竭力把破坏秦岭的各类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当好秦岭卫士,真正还秦岭以宁静、和谐、美丽!”渭南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渭南市秦岭办主任赵林斌说,“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按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规要求,进一步加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抓好问题整改,加强日常巡查,严格产业准入,强化联合监管,共同守护好秦岭家园。” 

  看秦岭青葱植绿,听峪道潺潺流水。当前,“十四五”的进军号已吹响,到处都跳动着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渭南的音符。站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起点上,渭南市上下正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汇聚起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渭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学习强国 史王萍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