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池村“五颗星”背后的故事-渭南文明网

冯池村“五颗星”背后的故事

来源:渭南文明网  时间:2023-10-07

  十几年前,华阴市孟塬镇冯池村甚至连一条像样的进村路都没有。

  去年,冯池村却一跃成为华阴市首批荣获渭南市“五星级”村党组织的村子。

  这五颗星,冯池村是如何获得的?

  把散了的人心聚起来 

  2008年,冯勇军作为支部书记上任后,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家乡的旧面貌。可想要打好翻身仗,又谈何容易?

  “那时候,村里遍地垃圾,村民吃水困难,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两委’干部开会,人都凑不齐。”提起冯池村以前的情况,现在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冯勇军连连摆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想发展好,首先抓党建。在冯勇军的影响下,冯池村“两委”班子迅速意识到,只有做好党建工作,建强村党组织,才能带动各个方面齐步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冯池村“两委”班子立即对村党组织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严格规范了“三会一课”制度,修订了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强化了冯池村民主决策制度,促进了班子团结。慢慢地,村里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轨。

  “尤其是近几年,我们在包联单位——渭南市委宣传部的大力帮扶下,对党员活动室和便民服务大厅进行了提升改造,重新完善了村部各项服务功能,全面推行‘支委包片、党员联户’的工作机制,由27名党员包联274户群众,让群众大事小事都能够第一时间找到我们党员。”冯勇军说。

  这可不是空话,冯凡凡作为受益群众中的一员,对此深有体会。

  29岁的冯凡凡前些年在外务工,照顾不了家里的妻儿,又没有挣到钱。去年回家后,看到村里人养猪效益不错,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回村里办猪场。

  可哪里有地方,钱又从哪来呢?

  “当时愁得不得了,贷款申请不下来,场地也找不到合适的,这养猪场还怎么开呀?”冯凡凡彻底犯了难。

  “返乡青年要创业,孩子不容易,咱可得支持啊。”冯勇军知道情况后,在村党支部会议上,马上将冯凡凡的难处提上了讨论议程。党员干部一起想办法,在村里给冯凡凡找了两亩空地。

  后来,在建猪场的过程中,冯凡凡又遇到了资金短缺难题。冯池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凯得知情况后,积极协调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阴市支行,帮冯凡凡拿到了20万元的贷款。

  “最初我只有30头小猪崽,现在已经发展到150头了,效益越来越好,往后我还要扩大规模。”冯凡凡脸上挂满笑容。

  这些年,冯池村党总支共协调帮助返乡青年贷款200余万元,还积极吸收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党组织。2018年,冯池村被陕西省委组织部评为“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省级示范村”。

  香菊里飘出好日子 

  冯池村位于华阴市孟塬镇东南,由原冯家村、池坡村合并而成。过去村民以种植传统小麦和玉米为主,由于地处沟壑地带,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一亩地收入不到500元。

  为了摆脱贫困和落后,冯池村“两委”干部努力寻找致富之道。2014年开始,冯勇军带领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四处走访、学习,苦寻脱贫致富的出路。

  2015年,有个外地茶商找到冯勇军,想在冯池村种植菊花。“我一下子打开了思路,答应他在村民的核桃树下套种20亩,为期一年。”冯勇军说,那一年,这个客商在村子种植的菊花效益比较好。有村民效仿,零星种植,但不成气候。

  “要想成气候,还得规模化种植。”2016年,在冯池村“两委”会议中,村干部一致同意要扩大菊花种植规模。但是一连串的问题,却让冯勇军犯了难。

  “咱这地方适不适合规模化种植?”

  “钱从哪来?”

  “销路在哪?”

  ……

  正在村“两委”干部为如何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发愁的时候,冯池村的“娘家人”——包联单位渭南市委宣传部给大家吃了定心丸。包联单位一方面派出专人与杨凌、渭南、华阴的农业专家联系,对冯池村的土壤结构、肥力、有机质含量等进行全面检测,一方面积极表态愿意协调相关产业帮扶资金。至此,冯池村终于把茶菊产业确定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说干就干,冯池村党总支成立了冯池村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华山香菊”商标。渭南市委宣传部邀请菊花种植“老把式”手把手指导群众种植,积极协调资金建成了菊花茶加工厂、完成了滴灌带铺设,还联系销售路子。合作社在冯池村党总支的带领下,以“流转土地收益+入股分红+工资性收入”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渐渐地,一朵朵小小的菊花铺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冯池村也形成了基地生产、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党建与产业发展相融并进的新路子。

  “2022年,冯池村种植金丝菊300余亩,村集体收益30万元。全年共吸纳当地群众务工1万余人次,累计发放土地流转费用及劳务工资140余万元,村民每户增收3000元以上。”说着,冯勇军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如同盛开的菊花。

  好乡风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过去,村里垃圾随意堆放,村民拉帮结派,村干部不来村部开会,进村路几乎全部被大车压坏,大家连用水都是今天有、明天无,你看看现在——”说起冯池村的变化,原池坡村的支部委员孙翠兰非常感慨,“咱冯池村的党员干部主动入户了解村情民意,并积极落实服务。路修得又宽又平坦,村道干净整洁,路灯明亮,从房屋墙壁到巷道路面,甚至路边的排水沟都被统一改造为中式风格……村里是越来越美了。”

  这些年,冯池村党总支逐步落实村民建议,硬化巷道2500平方米,埋设灌溉设施15000米,修建排水渠1.2公里,垃圾收集点2个,修建涝池1处,景观亭2座,安装路灯127盏。

  乡村的改造提升也使文明之花随之绽放,冯池村建立了全市首家村级道德讲堂,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乡村振兴标杆人物等各类先进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同时,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等,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在全村掀起了破旧俗、除陋习、树新风的良好村风。2022年,冯池村被陕西省委文明办评为“文明乡村 美丽家园”建设示范点。

  曾经暗淡无光的冯池村将基层党建、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美丽村庄、基层治理这五颗星逐一点亮,将这场“翻身仗”打得漂亮。

  不过,冯池村的目标还很大,“今后3年,村里计划将精品菊花的种植规模再扩大到700亩。到时候,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预计可以达到200万元,力争使‘华山香菊’走出国门,把冯池村建成‘中国胎菊之乡’!”谈起未来的规划,杨凯信心满满。(渭南日报 记者 陈墨怡 王小敏)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