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潼关再添国字号招牌的背后-渭南文明网

陕西潼关再添国字号招牌的背后

来源:渭南文明网  时间:2020-12-07

  “雄关百二气佳哉,日色苍茫拂曙开。华岳三峰皆北拱,黄河一水自西来。”潼关因水而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滔滔大河,蜿蜒九曲。奔腾南下的黄河在潼关急折东流,串联了千古文明。翻开潼关的历史画卷,映入眼帘的会是古关、古城、古战场,饱含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回到现实,这里有“华夏金城”的美誉,有肉夹馍、软籽石榴的美食享誉。

  恰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全国围棋之乡”落户潼关,让潼关再添国字号盛誉的招牌,是坚定文化自信、讲好“黄河故事”的具体体现,是一件喜事、一件幸事。

 

  创建路上传好声音 

  围棋起源于中国,兴盛于黄河流域,古时称“弈”,传为尧帝所作,史书记载,“围棋,尧发明,启擅之。”黑与白虽不是最美的颜色,但在那片黑白的世界里,有深谋远虑的布局,有风云变幻的形势;有时风平浪静,有时险象环生,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凝结着东方哲学的智慧,越来越吸引国人的关注。

  11月15日,在全国围棋之乡工作会议上传来了好声音,潼关县被授予“全国围棋之乡”荣誉称号,这是中国围棋协会给予各地方在围棋普及发展上的最大肯定和最高荣誉。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凝结着全县围棋工作者、爱好者的付出与艰辛,尤其和一个叫王红艳的“80后”女子分不开。

 

图为:围棋进幼儿园 

  早在2016年,王红艳在西安围棋学校做助教,在一次围棋活动中,她聆听了陕西天元棋院院长杨军的公益讲座,深有感触,让她感受到学好围棋不光能使孩子变得沉稳、自信、冷静、宽容,还会对人生格局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王红艳就想,既然如此,何不把围棋“请进”潼关。

  熟悉王红艳的人知道,别看她外表柔弱,但骨子里像男子般坚强。她认准的事情,就算投入再大精力、财力,再多时间,她也绝不轻言放弃。

  说干就干,王红艳到处打听当地的围棋参与者,通过熟人介绍,联络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围棋爱好者,投入到围棋工作中。从此,潼关县的围棋事业如火如荼开始了。2016年11月,潼关县首届围棋公益公开课开讲,在群众中引起广泛反响。2017年6月,潼关县首届围棋文化展演活动成功举办,多家单位参与,全县围棋氛围初步形成。就在这一年,潼关县围棋协会、潼关棋院相继成立,对潼关围棋事业发展是一个重要节点。

 

图为:女子围甲联赛 

  2018年2月潼关县下发《关于开展“围棋进校园”活动的通知》,拉开校园围棋普及的序幕。“围棋公益公开课”“围棋进校园”校本教材走进校园,涵盖了城区小学所有起始年级,全县接受围棋教育的小学生900余人,幼儿园学生800余人,围棋进校园全面启动。2019年6月“千人围棋赛”,8月成功举办“全国中学生围棋锦标赛”。为更好地发展围棋事业,在陕西天元棋院院长杨军的建议下,围棋协会以创建“全国围棋之乡”为抓手,秉承围棋人的执著,用责任和担当,开始了创建之路。10月17日,潼关县正式提出申报创建“全国围棋之乡”。10月25日,举办了第七届中国女子围棋甲级联赛陕西天元棋院队的主场比赛。10月28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边有兵一行前往湖北荆州,向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林建超提交邀请函,诚邀指导潼关县“全国围棋之乡”创建工作。

  为更好地创建“全国围棋之乡”,潼关县下发《创建“全国围棋之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县围棋协会会长王红艳对创建工作提出很多思路。一方面加强围棋基础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外出学习、沟通协调等,克服种种困难,创建之路步履坚实。其间,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林建超多次关心、询问潼关的创建工作,并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省、市围棋协会也积极配合,助力创建。

  通过一系列全国重大围棋赛事的举办,潼关县亮相全国视野,开展的各类围棋文化讲座及比赛,从企业到学校、民间到协会,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围棋选手和人才,全县普及人口已达每年上万余人次,有了创建“全国围棋之乡”的底气和实力,为围棋运动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对于创成“全国围棋之乡”,王红艳表示,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全体潼关县围棋人以围棋事业一直在路上的决心,将再踏征程,砥砺前行。

  抓住基础重视普及 

  据了解,想要成为“全国围棋之乡”,其中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举办过多次全国或地区性的围棋比赛,二是有多所小学、幼儿园开展围棋普及活动,如围棋进入校本课程或选修课程等。

  近年来,潼关县把发扬和传承围棋文化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以创建“全国围棋之乡”为目标,深挖围棋文化内涵、弘扬围棋文化魅力、传承围棋文化精髓,制定了实施方案,抓基础重普及,全面推动围棋运动“六进”(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部队、进农村)工作,大力举办全国性围棋赛事活动,开设围棋课堂,全面推广和普及青少年围棋运动,形成了年年有大赛、月月有比赛的良好氛围,推动潼关县围棋文化和围棋事业不断传承发展。

  随着“围棋进校园”的深入开展,在潼关县,围棋作为一项公认的高雅智力运动,逐渐成为幼儿才艺培养的一大热点。“我小学1年级的时候还不知道围棋是什么。现在,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就接触围棋了。”潼关县中心幼儿园家长李先生说。

  “我们教孩子学围棋,首先有学习礼仪的过程,实际上是让孩子们学习体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对手。”潼关棋院老师董苗苗说,尊重自己也尊重对手,使围棋棋盘上体现出和谐之美。经过如此锻炼,孩子自然不会轻言放弃。棋院成立至今为幼儿园、小学累计上围棋公益课达1000课时,围棋已成为该县校园素质教育中投入低而效果突出的一个项目,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围棋运动中,体现大局观与战术的完美结合,能培养人生的格局。选手最初级的水平都要从布局讲起,从第一手开始就需要有良好的大局观,每一手棋都是战略与战术的结合,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变得更从容,学会目标要与脚踏实地的努力相结合。”经常下围棋的廖建斌告诉记者。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围棋比赛也暂时停止。7月24日,在该县古渡坊景区举办“‘潼关古城杯’渭南地区棋王赛”,增进中小学生之间的棋艺交流,推动中小学棋类教育普及推广。8月15日~16日,在东山古城景区承办升段比赛。10月24日、31日在东山古城景区举行2020“衢州有礼·运动柯城”中国围棋之乡联赛分站赛……围棋赛事逐步恢复正常。

  “积极举办围棋赛事,不仅能促进围棋运动的普及和提高,还能够提升潼关的知名度,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资深围棋教练郭京文说。

  扬风帆不负棋乡名 

  围棋看似指尖上的博弈,除了存在天文数字的变化之外,更有太多的文化和哲理内涵,带给人很多启迪。“宁失数子不失一先”告诫人们不拘小利,争取主动的重要性;“棋从断处生”则在激励人们的斗志,生活中始终存在绝处逢生的机会。围棋的很多格言更是领悟人生精义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使具有鲜明文化特质的围棋和源远流长的围棋文化,具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运盛、棋运盛”,目前,潼关县现有围棋爱好者3000余人,围棋文化已进入校园、社区等各个领域,围棋运动队伍不断壮大,围棋水平不断提高。

  潼关县文化灿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造就了关隘文化、战争文化、诗词文化等,正是这块多元文化的土壤,千年文化厚韵的沉淀,给当代围棋在潼关的茁壮成长奠定了根脉。如今,又荣膺了全国围棋之乡,也是全市第一家获此殊荣,使潼关县又多了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融入了围棋文化,让璀璨夺目的传统文化多元发展,对于推动围棋事业发展、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更好的讲好“潼关故事”,让围棋成为潼关与外界联结的一种纽带、桥梁、捷径、窗口和平台,对于做好下一代的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旅游知名度,发展体育运动,进行国际间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潼关、爱上潼关,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

  潼关县直机关工委书记刘喜平告诉记者:“推动中国围棋文化走出去,是依据国家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统一部署作出的重要安排,在机关党员中推动围棋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

  “围甲联赛引入潼关,对推动围棋发展、提高棋手竞技水平,乃至于提升潼关城市发展都将有很大帮助,希望这样的赛事以后多举办。”参加全国女子围甲联赛潼关分赛场的陕西天元棋院院长、潼关县围棋协会顾问杨军在受访中表示,围棋项目自带流量,给国人更多了解潼关的机会。

  “全国围棋之乡”是中国围棋协会为鼓励、激励围棋发展较好的地区,实现政府履行相关职责的功能性称谓,目前全国荣获这一称谓的共有55个城市(乡镇),将对普及围棋活动,促进围棋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示范、引领作用。潼关县被授予“全国围棋之乡”,从而更好地促进围棋项目的普及推广,又可优先承办中国围棋协会组织开展的有关赛会、集训和培训活动,组队参加每年一度的全国定段赛和全国少年儿童赛等,进而给潼关带来更多机遇。

  今天的潼关,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交融,共同描绘着潼关多彩的城市画卷。在缤纷色彩中,围棋的黑白二色占据着浓重的笔墨,推动全县文化、旅游、招商等重点工作和促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潼关必定不负棋乡之名,继续以棋会友,进一步普及围棋文化,让这座千年古城因围棋而平添优雅底蕴,让这里成为一个永久性的围棋文化交流、比赛、培训基地。

  潼关,将成为一个全国围棋名城。(渭南日报 记者 彭斌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