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讯!渭南张顺京、程新会上榜8—9月中国好人榜!-渭南文明网

喜讯!渭南张顺京、程新会上榜8—9月中国好人榜!

来源:延安文明网  时间:2020-10-28

人物故事:

  张顺京,男,1958年4月生,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荣誉伤残军人。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从被战友冒死救下,1980年来到荣院康复,1982年来到烈士陵园义务守墓至今。

  4月6日清晨,在位于华山脚下的烈士陵园里,63岁的张顺京和老伴儿胡海燕正忙着擦拭墓碑,清理陵园。张顺京在战场上受过伤,一条腿至今伸不直,每次清扫都需要克服身体上的困难,而这样的坚守,至今已走过了38个年头。

  两棵松柏作见证

  “这两棵松柏见证了我们在烈士陵园的38年时光。”望着天福堂前那两棵枝繁叶茂、苍翠欲滴的松柏,张顺京说,“这是38年前,我和妻子初到陵园时亲手种下的。”

  张顺京是陕西富平人,19岁时光荣参军,随部队驻扎在四川眉山。1979年,他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一次战斗中受了重伤,被战友们从战场上背到了后方。1980年,张顺京被安排到位于华阴市的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休养。经过两年艰苦恢复训练,他勉强可以行走。

  1982年的一天,张顺京外出散步时,无意间来到烈士陵园,看到年久失修的陵园围墙倒塌、荒草遍地,他心里很不是滋味。随后他找到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领导,要求去烈士陵园守墓,并把家搬到了陵园。

  尽心尽力护陵园

  从那时开始,张顺京和妻子从早到晚在陵园里忙碌着,清除杂草、整理陵园。没有围墙,他砍下树枝扎成篱笆,把陵园围起来;没有水,他让妻子去附近的学校找水;没有电,他就靠点煤油灯和蜡烛照明。

  “我的命是战友们救下的,我永远不会忘记。”每年的清明节,张顺京都要为每位烈士烧上一炷香,敬一个庄严的军礼,以此寄托对战友的思念。

  张顺京守护的烈士陵园,长眠着500多位革命英烈。往年每到清明节,都是他和家人最忙的时候,华阴市机关单位、部队官兵、中小学生等社会组织、团体纷纷来到烈士陵园祭扫,缅怀革命先烈。他不仅要接待前来扫墓的烈士家属,还要为祭扫的团体讲述先烈的英雄事迹,常常饭都顾不上吃,腿即使站得酸痛难忍也坚持不坐轮椅。有时忙不过来时,儿子和女儿也会帮忙。

  张顺京说,今年受疫情影响,烈士陵园暂停现场祭扫活动,提倡“云祭扫”。清明节当天,他和家人为每一位烈士都献上了花篮。疫情发生后,他还通过武汉市慈善协会捐款一万元,希望能为一线医护人员买一些防护用品。

  红色故事代代传

  张顺京的儿子、女儿都是在烈士陵园出生、长大的。在他的感染下,儿子、女儿自懂事起,就和父母一起打扫陵园,还邀请同学一起参加义务劳动,听父亲讲红色故事。

  在张顺京一家人的精心打理下,现在的烈士陵园四季常青,肃穆而静谧。这些年,烈士陵园还修建了天福堂,建成了大理石墓座。

  张顺京还担任陵园的义务讲解员。为了讲好烈士的事迹,他多方寻找烈士家属了解情况、查阅相关资料,把烈士的英雄事迹一笔一划地记在本子上。现在,他坚守的烈士陵园已成为华阴市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张顺京还不时被邀请到机关单位、学校进行党日活动宣讲。他说:“只要能将红色故事一代代传承下去,我累一点儿不要紧。”

  “38年了,清明节我从来没有回过富平老家为先辈祭扫,觉得愧对父母,但我不后悔。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坚守在陵园,烈士陵园就是我的家!”张顺京说。

人物故事:

  程新会,女,1963年8月出生,陕西省合阳县坊镇坤龙村四组居民。 

  “这10年,要不是我这侄媳妇悉心照顾,我早都不在这人世了。”60岁的残疾老人李治民逢人就夸。 

  她不是别人,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坊镇坤龙村四组李孝仁媳妇程新会。30多年来,她用大爱诠释人间恩亲孝道,用关中女人特有的善良和美德,对两位残疾亲人不离不弃,用无微不至关怀照料,向世人昭示:“只要人人付出一片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重恩亲32年精心护理瘫痪儿不离不弃 

  30多年如一日,既照顾脑瘫的儿子,还要服侍60岁残障的叔父,真不容易啊!被街坊四邻赞不绝口的孝仁媳妇程新会,今年57岁,个头不高,瘦瘦小小,脸上显而易见的皱纹,刻下了她多年日日夜夜操劳的艰辛。 

  美好快乐的生活还没持续多久,大祸从天突降。一天中午,两岁淘气的儿子李崇浪,随大孩子一起跑到离家不远的干枯涝池边玩耍,不慎掉进3米多高的涝池里,当时头部血流,一度昏厥,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并确诊为受到惊吓造成的痉挛性脑瘫。夫妻俩带着儿子四处求医,但结果都令人痛心不已。”随着时间的推移,程新会的儿子也在一天天长大,但病情却一点也不见好转,更令人揪心的是导致脑瘫、下肢瘫痪,每天的吃喝拉撒睡都有人经管。面对命运的捉弄,为了照顾病体的儿子,程新会一直无法外出赚钱,只能在家一边照管儿子,一边靠种地营生,丈夫李孝仁带着大儿在煤矿靠苦力维持家用。 

  “只要有一丝希望,我就不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程新会的悉心照料下,瘫痪的儿子顽强地活了下来,况且一活就是32年。 

  尽孝道悉心照顾残障叔父无怨无悔 

  60岁的李治民老人,7岁时患小儿麻痹,留下了双肢瘫痪,终身残疾,每天仅靠双拐行走。早年丧妻,老年丧子,当时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李治民老人一病卧床不起。程新会将老人接到自己新盖的房子里,自愿承担起了赡养老人义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32年来,程新会细心照顾残疾叔父的同时,精心护理脑瘫儿子。冬天,她先给叔父把端到房间,再给儿子慢慢喂饭,当轮到自己时,饭已经冰冷冰冷。春夏秋冬,她定时给儿子擦洗身子,给行动不便的叔父洗脚、送尿盆,整个人忙得像陀螺。好多次,因劳累病倒了,吃点药硬撑着病体,坚持为叔父和儿子做饭,打理生活。虽然生活过得非常艰难,但不管生活有多难,程新会始终不离不弃,把一个高位瘫痪的病人照顾得无微不至。 

  2017年腊月天,李治民老人突发心肌梗塞,被侄子李孝仁和侄媳妇程新会送到县医院急诊室。在老人住院的一个多月里,程新会忙前忙后,回到家把儿子安排停当,又打车15公里给叔父送来好吃的、好喝的,总是给老人做可口的饭菜,想着法子让老人开心快乐。 

  多年来,程新会一直把老人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照顾,也不在乎生活中的许多尴尬。所有的这一切,让身体不便的叔父多次感动得老泪纵横。李老汉常对人夸:“侄媳妇这么孝顺,真是我的福分啊!” 

  30多年来,程新会夫妻勤俭持家,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但却恪尽孝道,四季不忘为叔父添置衣被,对老人嘘寒问暖,时刻关心老人的健康,一家人生活的其乐融融。程新会孝敬叔父的事,左邻右舍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村子最有影响力的村民李增虎说:“新会的确了不起,把叔父照顾得这么好,真的令人感动,我很敬佩她。”村党支部书记贾建敏深有感触地说:“程新会的事迹很感动,确实是我村的好媳妇,没有程新会的照顾就没有李治民的今天!”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