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老人安享晚年是我最大的心愿”-渭南文明网

“让老人安享晚年是我最大的心愿”

来源:渭南文明网  时间:2021-12-21
   12月10日下午6时20分,寒风瑟瑟,天黑得格外早。渭南市临渭区杜桥街道惠园社区,万家灯火间,正是团聚之时。

  而这个时间,是赵晓波准备带着母亲外出上班的点。

  73岁的母亲穿好了棉衣棉裤,瘦削的她坐在轮椅中。赵晓波在一旁准备“行李”——一个军绿色的行军包拎起来有五斤重,满满当当装着水壶、四层的保温饭盒、水果、纸尿裤、纸巾和平板电脑等物品。这些全都是给母亲准备的。

图为:赵晓波(右)和母亲。

  赵晓波先下楼将“行李”放进车里,再回来小心地抱起母亲。二层楼,26级台阶,他的脚步沉稳有力。他将母亲放在驾驶员后排座位的“专座”上,将一床薄褥盖在母亲身上,把4个角用手捏紧,又在上面加了床毛毯。

  “走,咱们去‘上班’啦!”赵晓波轻声说。从家到杜桥社区医院,约一公里路程。穿过黑夜,赵晓波带着母亲,抵达清晨。

  带着瘫痪母亲上班

  45岁的赵晓波,是杜桥社区医院医养中心的一名夜班护工。今天,是他到这里上班整4个月的日子。

图为:赵晓波做夜班护工期间,为老年人服务。

  赵晓波曾任职于天津一家自来水生产供应的高新技术企业,离职前,是安装部的主管。“我们公司曾经做了天津七成以上的中水加压泵房的工程。”回忆过往,赵晓波神采奕奕。

  2012年,赵晓波的母亲因病偏瘫。4年后,父亲在协助母亲如厕时意外摔倒后去世。家里兄弟俩,哥哥因腿部残疾,无法照顾母亲。于是,赵晓波毅然放弃了这份工作,回到母亲身边。

  当时母亲病重,家里人怕她“挺不过这一关”,赵晓波本想“陪她最后一程”。

  没想到,在赵晓波的悉心照料下,老人家的身体逐渐好转。

  这期间,赵晓波也请过保姆,但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最终,他下定决心:要将母亲带在身边。

  2019年,赵晓波又在外地找到了一份工作。干工程,经常出差,济南、天津、秦皇岛……各地跑,但无论他走到哪儿,都将母亲安顿在哪儿。

  之前,有个工程在秦皇岛市,母子俩就在酒店住了一个月。上班时,赵晓波就把车停在工程现场附近。而母亲只要能待在自己的身边,哪怕条件再苦她也情愿。

  泵房在地下二层,阴冷且没有信号。母亲靠在铺着厚厚被褥的汽车后座上,在一旁陪着他。他担心母亲受凉,要将车停在地下一层,母亲却不愿意,一定要看得到他才安心。

  他难得对母亲“强硬”了一次,坚持将车开了上去。每工作两个小时,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这时,赵晓波就会赶忙跑回车上,陪母亲说说话。

  为了让母亲舒服一些,他给车里安装了移动马桶,甚至还想过在车上加装太阳能板、发电机,为母亲取暖。

  “有人会说,带着我妈耽误我工作。实际上,是我没照顾好我妈,让她跟着我东奔西跑。”赵晓波默然。

  2020年春节,受疫情影响,他带着母亲回到渭南,“全职”照顾母亲。

  今年7月,在临渭区民政局组织下,杜桥社区医院医养中心走进社区进行家庭老人护理培训。就是在这次培训会上,医养中心副主任王朝晖得知了赵晓波的故事。

  “你愿不愿意到我们中心来?我们干的也是照顾老人的工作。”王朝晖试探着问。

  在医养中心,既能给母亲更好的医疗条件,又能学到专业的护理技能,还能缓解经济负担。想到这儿,赵晓波成了一名夜班护工。

  照顾40位失能老人

  每天晚7时到早7时,夜间12个小时,赵晓波要照顾医养中心40位失能或半失能老人。

图为:赵晓波正在帮助老人翻身。

  安顿好母亲后,晚7时,赵晓波准时把坐轮椅的老人陆续推回房间,帮助他们洗漱后,或抱或扶到床上。

  “20间房,要齐齐过一遍。”赵晓波步履匆匆,他走进一间房,查看老人的尿不湿和铺在床上的尿垫,有大小便的就立刻更换,并擦洗身体。有的衣服、床单也湿了的,他要迅速拿到楼下消毒、清洗、晾晒。

  在赵晓波查房的过程中,不停地有老人按呼叫铃,有的干脆大声地呼叫“波!”

  “我的枕头太低了……”

  “把窗帘帮我拉上……”

  “我的药找不到了,帮我找……”

  “我要翻身小便……”

  每一位老人的需求,都很微小,却很重要。赵晓波始终面带笑容,一边手上忙活着,一边和老人拉着家常。

  短短十几米的走廊,赵晓波往返穿梭在每一个房间。查完一遍房间,一个半小时就过去了。打开微信运动一看,他已经走了9460步。

  赵晓波将每位老人的情况和特殊需求记在心里。“3床老人的手一定要固定在床沿上,不然他会无意识地拔胃管”“22床的老人8点要打热水,有准时泡脚的习惯”“35床的老人隔一小时就要帮他翻一次身”……

  整个夜班,赵晓波在晚9时、凌晨1时、凌晨5时3个时间段,还会查看所有房间。巡查间隙,赵晓波会在自带的折叠床上休息一会儿。

  事实上,他几乎没有完整的时间段来休息。大多数老人觉少且睡眠浅,夜间所有事都需要他来料理。

  凌晨2时40分,8床老人要按时点眼药水;凌晨3时,11床患有糖尿病的老人要吃东西;凌晨4时,26床的老人可能会在走廊散步,要小心他摔倒……赵晓波没有松懈,像照顾自己母亲一样照顾每位老人。

  一个夜班下来,琐碎而繁重的工作让赵晓波双眼酸涩、四肢肿胀,他没有怨言。面对老人的不理解和偶尔无理的要求,他没有怨言。对于锐减的收入和随之而来的经济负担,他没有怨言。

  他只有一个念头:为母亲和其他的39位需要照顾的老人尽孝。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今年81岁的老人辛景生在医养中心已经住了一年时间。他说:“晓波照顾我们,比我自己的孩子还周到。孩子们都忙,有晓波在,我感觉很温暖很踏实。”

  赵晓波坦言,自己以前的性格风风火火,在快节奏的城市“每天跟打仗似的”。回到母亲身边后,他的生活节奏变缓,性子也慢了下来,开始有耐心了。虽然他也觉得,护工这个工作比干工程还累,一刻都歇不下来。

  “但心里不焦虑了,就想好好陪着老人尽孝心。”赵晓波说,“母亲每一次笑,都让我觉得幸福。”

  赵晓波的母亲很心疼自己儿子,但不善言辞的她很少表达,只是用双手“捂”着儿子的手。

  王朝晖说,医养中心对老人来说,有专职医生、护士、护工,能够同时满足老人的医疗和护理需求。据了解,杜桥医养中心依托临渭区杜桥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依托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让医疗与养老无缝链接,逐步形成零距离就医、微负担养老、专业化康复、全程化护理、个性化宣教、多元化活动、人性化关怀“七位一体”的养老模式。

  赵晓波发现,有的老人会频繁按压呼叫铃,过去之后发现老人并没有什么事。“老人很需要陪伴,时间长了,对护工会产生依赖之情。”

  谈及此,王朝晖讲了一个故事:之前有一位护工,和一位老人共同有着骑摩托车的爱好。她经常陪老人聊天,陪着老人度过了最后的日子。在老人的遗嘱中,把他的摩托车送给这位护工。

  为了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杜桥医养中心经常开展文娱活动,为老人举办生日会,组织老人同庆传统佳节,组织爱心志愿者为老人表演相声、秦腔、诗歌朗诵等,丰富老人们的业余生活,减少孤独感。

图为:老人在活动室看电视娱乐。

  人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陪伴对老年人来说更为珍贵。“护工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关系到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赵晓波说,“让老人安享晚年是我最大的心愿。”(陕西日报记者 李妮文/图)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