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耕文化沃土奏响时代强音-渭南文明网

深耕文化沃土奏响时代强音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持续推进文化惠民服务工作纪实

来源:渭南文明网  时间:2024-01-26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2023年12月29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多功能厅,一曲古筝重奏曲《秦之声》拉开了2023年度全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成果展演活动序幕。活动现场座无虚席,掌声迭起。

“黄河华山家在渭南”2023年渭南市群众文化节

  丰富多彩的活动、精彩纷呈的节目,让市民欣喜地看到,原来自己也可以在舞台上闪闪发光。培训成果展演活动,既是渭南市全民艺术培训工作丰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对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聚力文化惠民工作的一次质量检验。

  近年来,市文化艺术中心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公共文化需求为目标,以艺术普及、非遗传承、文化惠民工作为抓手,持续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勇担使命,守正创新,助推我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舞动新生活 一起向未来”2023年渭南市第四届广场舞大赛

  全民艺术普及赋能美好生活

  “均匀吸气,感觉气由丹田到胸膛……”2023年12月22日,天寒地冻,但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教室却是一片温暖祥和。在民族舞教室,学员们正在练习舞蹈动作。像这样时长2个小时的民族舞培训,每周都会开展。作为一名舞蹈爱好者,市民王彦青已经学习3年了。

  “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追求自己的爱好。”王彦青说,每天和姐妹们聊聊家常、跳跳舞,让她的老年生活丰富多彩。

  和王彦青一样,韩永丽也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梦。“我学葫芦丝已经第三个学期了,这里不仅硬件设施好,还有很多优秀的老师手把手教我们。”韩永丽说,非常感谢市文化艺术中心提供的这个平台,让群众在家门口能享受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在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从中获得成就感的,不仅有中老年人,年轻人也不少。

  “以前的培训班都在白天,我们上班族根本没法参加。现在有了晚班课堂,终于圆了我的‘艺术梦’。”唱歌间隙,市民曹可告诉记者,“平常在办公室待得久,下班过来唱唱歌,身心放松,生活也充实了许多。”

  “我们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原先只有3间教室,数十人的培训课堂,目前已发展到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年报名注册学员5000余人。”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副校长苗诗雨说,学校开设了“市民文化讲堂”“秦东美丽女子学堂”“三贤学堂”“阳光美育”“文化干部培训基地”“文化志愿者团队轮训”等六大培训板块,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2023年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春季、秋季、暑期三个培训季共开设30余个艺术专业236个教学班,招收学员5200余人,同时向16支文化志愿团队免费提供了排练场地及艺术专业辅导,累计服务11万余人次。此外,在临渭区曙光特殊教育学校、桥南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持续开展“花儿朵朵美育课堂”公益培训活动,全年开展创意绘画、声乐、舞蹈等艺术培训40课时,服务1500余人次。

  据了解,自开展培训工作以来,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共开设各类艺术培训班1200余个,培训学员80万余人次,举办专题讲座100余场,场馆免费开放时间达3.7万余小时,直接受益群众100万余人次。

2023年度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成果展演

  守好非遗传承文化根脉

  “这是我第一次看皮影,真的好神奇。这个周末,我了解了很多的渭南非遗,过得很开心。”适逢周末,7岁的乐乐和家人一起来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开启了一次快乐的研学游。造型各异的面花、传神逼真的皮影……让乐乐沉浸其中,不时露出惊讶的神情。

“大地欢歌非遗同行”西安、咸阳、渭南三地市联盟非遗展演展示活动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是渭南市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其展览面积3230平方米,设置民间文学展区、传统戏剧、音乐、舞蹈展区等七大功能展区。展出相关实物近万件,展品覆盖到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非遗项目223项,是西北首家数字化展示传习馆。

  “秦地自古多奇迹”,渭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如何让这些非遗“活”起来,在新时期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作用,是市文化艺术中心一直孜孜以求的梦想。近年来,市文化艺术中心将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创新举措,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各类文化展演、展示及比赛活动,大力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全面孕育非遗生长土壤,提升人民群众的非遗参与感、体验感,让非遗走到大众身边,形成全方位非遗保护格局。

  2023年,全市非遗产品推广、营销专题培训班举办,组织非遗传承人及非遗工作者参加学习,开创传承思路,拓展非遗传播途径;与西安、咸阳开展“大地欢歌非遗同行”三地联盟非遗展演展示活动,组织渭南市20个非遗项目参与,充分展示了渭南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让人们在体验非遗技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时共享非遗保护发展成果;为树立典型,推动非遗工作良性发展,连续三年举办最美非遗传承人、非遗工作者、非遗示范基地评选活动,2023年评选出渭南市最美非遗工作者12名、非遗传承示范基地(传习所)16所。为扩大非遗传播力、影响力,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对渭南市非遗产业发展进行调研,设计开发了富平琼锅糖、临渭倒缸醋、合阳钰凝香等系列文创产品,参加渭南名优产品上海行活动,助力渭南市非遗产业发展。

  一项项“破圈”之举,让非遗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葫芦丝教学

  “我们依托传习馆,开展‘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寻根之旅活动,先后举办全市青少年非遗绘画大赛、青少年非遗故事大赛等活动,网上展播吸引40余万人次观看参与。创新探索非遗展示传习馆与教育研学融合,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展示展演活态传承,主动邀请群众到馆参观,变传统博物馆式展览为活态沉浸式传承体验,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服务内容的‘渭南实践’,让群众成为非遗传播的‘主角’。同时,注重理论研究,《渭南市非遗展示传习馆体验式活态传承保护实践创新案例》入选第五届全国文化馆理论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征文(创新实践案例)优秀案例。”市文化艺术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田建说,要让非遗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了解渭南这片土地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故事。

“黄河华山家在渭南”2023年渭南市群众文化节非遗展示

  文化惠民为幸福“加码”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近年来,渭南市持续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基层文化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使得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基层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2023年更是着力打造了系列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2023年5月23日至28日,“黄河华山家在渭南”2023年渭南市群众文化节举办。活动现场,精彩的旗袍走秀、令人震撼的黄河老腔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非遗项目展示展销区的渭北葫芦、华州竹编、澄城旋面制作技艺等非遗文创产品吸引了广大群众驻足,纷纷品尝购买。活动期间,戏曲大家唱、群众歌会、皮影戏唱腔调演等演出更是为群众奉上了一场又一场精神大餐,累计服务群众2.3万人次。

  2023年9月27日,“舞动新生活一起向未来”渭南市第四届广场舞大赛举行。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决赛的10支队伍使出十八般“舞”艺一决高下。大赛前期,市文化艺术中心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根在乡村”系列艺术培训活动,前往11个县(市、区),对文化馆业务干部和参赛队伍近500人进行广场舞培训辅导。“通过广场舞培训和比赛,让我们广场舞爱好者跳出了好生活,更跳出了好心情。”白水县文化馆代表队队员雷燕表示。

  在传统节日,市文化艺术中心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目前,已开展十一届新春义墨进万家文化志愿者活动,且每年都免费为市民赠送春联、“福”字、剪纸等;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举办“正月里新春文化大庙会”非遗展示展销展演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2023年还组织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全市首届关中石雕艺术展,展出精品石雕作品380件;组织群众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写生活动;开展“全民悦读·最美三秦2023书香渭南·读书季”线上展播活动,阅读量超100万;全年开展“四进零距”演出109场次,5000余名文化志愿者参与演出,现场累计观众近10万人次,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2023年“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寻根之旅活动

  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活动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扩大了影响力。“无论是政府部门组织的还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群众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城市的文化气息也越来越浓。”不少市民对此深有感触。

  文化惠民,为幸福“加码”。如今,行走在东秦大地,处处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群众正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共同谱写文化强市建设新篇章。(渭南日报 记者 姚佩)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