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渭南:乡村振兴奏强音 沃野秦东谱新篇-渭南文明网

陕西渭南:乡村振兴奏强音 沃野秦东谱新篇

来源:渭南文明网  时间:2021-12-13

  进入冬季,走在陕西省渭南市的田野乡间,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绿油油的麦苗、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规模化养殖的现代牧业小区……在千里沃野交织成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渭南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通落实“五个扎实”“五项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主动探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图为:每年五月,小麦将熟,秦东大地黄绿交错,“丰”景如画

  产业兴旺农民富 

  冬日的果园,略显萧瑟,但袁智民的干劲儿丝毫不减,这两天整日待在果园里修剪枝条。 

  袁智民曾是澄城县尧头镇浴子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离异后与身患残疾的父亲和还在上学的女儿相依为命,平日里四处打零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如今,他不仅靠着黄桃产业成功脱贫致富,还受惠于易地搬迁政策,搬到了县城60平方米的安置房里。 

  “今年光黄桃我就卖了近10万元,还不算花椒和苹果呢,你看,我这还有10多亩黄桃没挂果,等到都挂果了,我这收入准能翻倍。”袁智民自豪地告诉记者。 

  这些年,靠着黄桃产业,浴子河村里鼓起腰包、日子越过越美的,可不止袁智民一家。王孝民家的3亩黄桃今年卖了3.8万元,袁田喜家的10亩黄桃收入10多万元,袁俊生靠着30亩黄桃攒下的钱开办了一家养牛场…… 

  如今,走进浴子河村,高大的房屋整齐有序;宽阔平整的道路两旁树木葱郁;道路两旁的文化墙,展示着孝老敬亲、团结邻里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村里架起的供暖管道,让冬日的山坳分外温暖…… 

  浴子河村是渭南市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渭南市坚持以“3+X”工程为抓手,全力打造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富平、蒲城奶山羊产业集群规模逐步壮大,富平存栏奶山羊78万只,居全国县域之首;白水苹果、大荔冬枣、澄城樱桃等水果区域公用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全市8个水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86亿元;全市建成各类农业园区384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6家,培育农民合作社7411家,认定家庭农场2573个,协同推进200亿级乳制品、200亿级苹果等8条产业链全面升级。 

  如今,渭南市已成为陕西名副其实的“米袋子”“果盘子”“菜篮子”“肉案子”“奶瓶子”。 

  生态宜居“凤来栖” 

  今年9月,在“庆丰收·感党恩”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陕西名校名企进渭南活动现场,荣获“最美高素质农民”表彰的蒲城县春雨甜桃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张春虎的创业故事鼓舞了不少人。 

  张春虎是蒲城县椿林镇椿林村人,2010年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做了6年多电脑生意,买了房、有了车,成了村民口中“有出息”的人。2017年,张春虎却放弃了北京的一切,回到家乡创办了春雨甜桃合作社。“我的想法很简单,咱农村的舞台这么大,在国家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相信农村的前景肯定错不了。事实也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我们的‘春雨甜桃’已经在贵州、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建有种植基地,总面积近1000亩。” 

  不仅事业发展得好,张春虎说,他在村里住得也舒心。“这几年农村环境越来越好了,我们村修了广场、做了绿化,巷道和通村路也硬化了,吃住出行和城里没啥区别。”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来栖。在全市7411家农民合作社、2573个家庭农场和17173名高素质农民中,像张春虎一样被农村宜居宜业环境吸引回乡创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不在少数。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留住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才能把人留在乡村,振兴乡村。近年来,渭南市始终聚焦人回来、人发展、人幸福,稳步推进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均等化发展,着力发挥地域优势打造秦东“无差别化城乡”,让“未来乡村”有了现实模样,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新农村的建设中。 

  一方面,持续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压加力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目前,全市548处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全部取消,组织申报垃圾治理试点镇9个,建成垃圾处理发电厂2座、中转站56座,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自然村占比达85.78%;全市589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实现有效治理,1309个行政村实现有效管控。

  另一方面,全力推进美丽生态宜居村庄建设。有序推进10个试点村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富平县大张村通过集中建社区、聚力壮特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创建“美丽农村路”190.1公里,被评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市。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51个集中安置社区产权登记顺利完成,符合条件的4524套安置房已全部办证,配套学校17所,建立就业扶贫基地15家、社区工厂15家,实现了8387户18206人就业和所有安置点标准化医疗机构全覆盖。创建全国绿色村庄22个,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61个、市级271个,示范村数量居全省前列。 

  乡风文明铸乡魂 

  正午的阳光,温暖和煦。冬日里,走进合阳县城关街道办白灵村,村部前的广场上,一群孩童在嬉戏玩闹,三三两两的村民笑着聊着;巷道里,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古朴清幽;村道两旁的墙面上,一幅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画工精美,给萧瑟的冬日平添了几分俏丽…… 

  不仅村庄秀美,白灵村还是个远近闻名的乡风文明示范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陕西省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从20多年前的“上访村”到如今的“示范村”,白灵村党支部书记曹明杰将变化的原因用九个字做了概括:面子美、里子实、村风好。 

  近几年,百灵村设立了村级“红黑榜”,建立了党员示范岗,组建了一支乡贤文化队伍,成立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室,还定期组织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脱贫创业之星、最美庭院等,在村里形成了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社会风气。曹明杰笑着说:“大家都比着看谁家拿的荣誉多。” 

  村民段福仙告诉记者:“这几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吵架声少了,埋怨声轻了,住得也踏实了。”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便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近年来,渭南市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不断深化乡村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乡风越来越和谐,一个个文明村镇犹如美丽的画卷,镶嵌在绿水青山之间,为渭南现代化乡村建设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一方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渭南市着眼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四有”农民,加快推进县镇村三级网络体系建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1745个。同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今年全市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2人荣登“陕西好人榜”,8个集体、67名个人荣获“渭南标杆”称号。还精心谋划、高质量打造了“怀德生日会”“群众文艺小舞台”“乡村大喇叭、惠及千万家”等一批文明实践品牌项目,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另一方面,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成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30个、省级基层综合文化中心示范点5个,百县万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48个、市级村史馆示范点20个,镇村覆盖率达标率均达到98.7%。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渭南市着力推进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创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7个、省级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5个,高星级农家乐150家,建成全市首家乡村振兴专题展览馆。 

  另外,积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渭南市不断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引导群众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文化的侵蚀。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建立“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弘扬家庭美德,讲好家风故事,以良好家风带动乡风民风。 

  时下,渭南的山川田野间,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每一个角落,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在广袤的秦东大地铺展。(学习强国)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