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除了在端午节要吃粽子之外,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不

同,吃的也不尽相同。陕西的端午节继承了古老的传统,古风盎然,颇有情趣。陕西人过

端午节一般从农历四月底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初五。

渭南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913-2126295 邮箱:1185550055@qq.com 京ICP备10031449号

  • 渭南的端午 更多+ 就在这个生命鲜活、万物生长的节日里,东府的女人们用古老的习俗,灵巧的双手编织着一位母亲对子女们平平安安、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
  • 话说渭南:送端午和看忙罢 更多+ 到了现在,端午节的地位升了,列入了法定节日,加入了很多文化元素,但家庭活动已不如过去。而看忙罢几乎被人们忘记了。但这在过来的人心中,仍然惦记那些热烈美好的时光。
  • 品传统文化过别样端午 更多+ 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南塘小学开展“粽叶飘香——话端午”主题系列教育活动,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用心去体验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

渭南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913-2126295 邮箱:1185550055@qq.com 京ICP备10031449号

认识一些和端午节有关的花草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

送端午和看忙罢

看忙罢重在一个看,送端午是在麦收前,看忙罢则在麦收后。送端午是长辈给晚辈送礼物;看忙罢则是晚辈看长辈。

渭南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913-2126295 邮箱:1185550055@qq.com 京ICP备10031449号

汉代吃粽子

吃粽子则是汉代端午的重要习俗。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但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魏晋“傍”名人

到了汉末魏晋时期,端午开始被赋予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东汉末年蔡邕在《琴操》中认为,五月五日应是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主要流行于北方,尤其是山西一带人民十分推崇介子推,每逢此日都纪念其人。而南方人心目中的英雄却是屈原。传说屈原是五月五日怀抱沙石投江而死的,于是,就把屈原之死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

隋唐变娱乐

“端午”这个名词真正出现是在隋唐时期,那时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唐玄宗时,他召来大臣,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置于盘中,再制作纤巧的小角弓,架箭射盘中的粉团,射中者得食之。因为小粉团滑腻又小,颇难射中。   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每年端午竞渡时,由官府赏给奖品,如夺得锦标者,还加赏银碗一双,称之为“打标”。此俗一直到五代。

宋代重天师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人们开始把天师和端午相联系。挂天师像、做泥天师人,这些活动很明显是受到道教的影响。此外,端午节还刻蒲棒为人形或葫芦形,放在身上避邪。而此日南宋还有特殊风俗,不论大小之家,都要焚午香(即中午焚香)一月。

明清规模盛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越来越盛。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 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明代新出现的风俗是用雄黄涂耳鼻,认为这样可以避虫毒。清代南方尤其吴地端午风俗讲究要稍多一点。

渭南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913-2126295 邮箱:1185550055@qq.com 京ICP备10031449号

陕西人过端午

陕西人过端午节一般从农历四月底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五日。主要活动是送五毒肚兜、五彩缕、香荷包等,悬挂艾草,点雄黄酒,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臊子面等。【详情】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也是汉族在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的南方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详情】

渭南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913-2126295 邮箱:1185550055@qq.com 京ICP备100314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