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涵养乡村的“精气神”——蒲城县全力推动文化振兴纪实-渭南文明网

涵养乡村的“精气神”——蒲城县全力推动文化振兴纪实

来源:渭南文明网  时间:2022-12-13

  “经过熏、蒸、漂、剪、切、绘、刻、粘、镶嵌等30多道工序,认真研究图纸,精细地手工制作,才能制作出一幅完整的麦秆画。”蒲城县麦秆画技艺传承人贺小媛说,“我从小受父亲的影响非常喜欢麦秆画,作为青年传承人,希望在题材上创作出更多贴近生活的作品。”

  今年32岁的贺小媛已创作了《渔、樵、耕、读》《牡丹四吊屏》《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100余幅作品,先后获得中、省、市多个专业奖项。

  据了解,蒲城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每年不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已累计培训近万人,拥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骨干100多人。目前,苏坊镇周边15个自然村组建了工作室,带动1000多户农民嵌入到麦秆画的产业链上,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如今,在蒲城县像这样靠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实例不胜枚举。

  近年来,蒲城县充分发挥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作用,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利益联结、市场运作”思路,先后扶持蒲城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蒲城酱酿技艺梨花里工坊等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守正创新、产业化发展,带动3000多名低收入群众实现就近就业、致富增收。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

  今年以来,蒲城县将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明乡风培育,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工程,提振精气神,增强凝聚力,谱写文化振兴新篇章,使乡村振兴更现活力。

  文化阵地为乡村振兴“筑基”

  “红色经典、百家讲坛、黄帝内经、名人传记、儿童故事等拿手机扫一扫喜马拉雅有声图书墙上的二维码,这些书都能免费听,种类还有很多,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选。”11月16日,在蒲城县荆姚镇综合文化中心边晒太阳边听书的居民张峰说道。“平时我们除了听书还会在多功能厅看演出,在广场跳舞,自从有了这个文化中心我的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了。”

  据蒲城县文旅局干部张亮介绍,“我们将省图书馆、文化馆、陕西文旅之声、国家公共文化云等数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在全县范围内建成了‘喜马拉雅有声图书馆’共105个,安装了陕西公共数字文化墙293块,实现了村(社区)及移民搬迁点数字文化服务全覆盖。”

  蒲城县持续推动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各1个,新增新型文化空间2个,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到100%。县文化馆、图书馆二级达标建设正在有序推进,累计建成镇级“文、图”分馆34个,村级(学校)分馆51个,全县图书藏量由创建前的5万册增加到66万册;引入文化服务“泛在”理念,将5个研学基地、10个非遗传承基地、13个景区以及学校、银行等企事业单位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构建“15分钟”文化服务圈。

  文化活动为乡村振兴“铸魂”

  “这首《十无益》歌曲是蒲城林则徐纪念馆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文化成果,用歌曲的形式充分展示、演绎林则徐家训的精髓。也使得家训的内容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对于促进当下新农村家庭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蒲城县文旅局干部张亮说道。11月16日,在蒲城县助力乡村振兴文化惠民罕井镇巡演现场,以林则徐传世家训《十无益》内容谱写的歌曲获得满堂喝彩。

  11月17日,在蒲城县紫荆街道彭村的文化广场上一群秧歌队队员正在排练节目,身着鲜艳服装的她们,扭得格外起劲,热闹的场景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个氛围真的是太喜欢了,农闲时我经常参加秧歌队的活动。”队员王小霞开心地说。

  “这些文化惠民节目演得好,切合咱蒲城农村实际,我们都爱看,尤其是‘比孝顺 抢婆婆’这个小品,反映了咱农村现在的孝道新风尚。”近日,蒲城县助力乡村振兴文化惠民巡演来到罕井镇中山村现代苹果产业园区,在巡演现场,兴龙村村民乔小玲一边看节目一边高兴地说,“冬季农闲,农村的文化活动也少。听说有文化惠民巡演来罕井镇中山村,我和姐妹们专程跑了二里路来看。”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这下好了,振兴咱新农村,蓝图铺开了,振兴有望了。”情景剧《乡村振兴心欢喜》反映了蒲城广大农民对乡村振兴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惠民巡演表演者李四民感慨地说:“我今天参演了《乡村振兴心欢喜》《老两口种地》《逛新城》等四个节目,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让广大群众收获快乐和幸福。”

  今年以来,蒲城县持续开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基层文艺巡演“戏曲进乡村”“一元剧场”“四进零距”“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4000场次,惠及群众20万人次;成功举办第21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收看观众达7万余人。创新打造“渭北明珠·文化蒲城”国艺大讲堂平台,面向大众开展地方文化、非遗传承、家风家训等教育培训,制作发布学才艺、慕课等音视频资料3500分钟,线上参与人数达到5万人。县博物馆、王鼎纪念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免费开放,年接待游客36万人次。

  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添彩”

  “让我们村的每个留守老人都能吃饱饭、吃好饭是我最关心的事情。93岁的奚甲正、84岁的王青莲两位老人都是从2018年元月幸福院开门就一直这里吃饭,已经四年了,身体非常好。”已经74岁的蒲城县陈庄镇内府村老年协会会长朱建春激动地说道。

  蒲城县陈庄镇内府村党总支书记杨发胜介绍,“我们村家家户户门口都张贴着家训,村里老人慈祥,年轻人孝顺,人人都在为过好日子努力,不打麻将了,不扯闲话了,都争当好孝子、好媳妇、好婆婆。”内府村围绕“十个倡导、十个严禁、十个没有”制定了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实施细则,建设了村老年幸福院、老年协会、文化娱乐厅和庭院党建示范户等乡风文明亮点。

  今年以来,蒲城县培育陕西省五好家庭标兵户2户、五好家庭1户,三秦最美家庭1户、最美书香家庭1户,评选表彰县级五好家庭20户,好媳妇10个、好婆婆10个。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6个、市级31个、县级51个,美丽庭院2550户,全县村庄清洁覆盖面达到85%。在乡村深入开展“中国好人”“陕西好人”“渭南标杆”“蒲城好人”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开展了“我为文明蒲城”代言活动,组织陕西好人、渭南标杆和蒲城好人共计32个人,围绕文明交通、疫情防控、节粮爱粮、生态保护等方面宣传蒲城,弘扬正能量,树文明新风。

  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

  近年来,蒲城县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文旅产业融合,努力让更多人民群众镶嵌在文旅产业链上增收致富,文旅融合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全年完成项目建设总额1.4421亿元,其中唐桥陵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文化中心建设项目、李仪祉故居陈列展示项目、刘吉尧故居布展项目已实施完成。槐院里历史街区项目、时间博物馆室外工程、王鼎相国府廉政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杨虎城甘北故居建设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蒲城明清古貌图绘制完成并在清代考院博物馆进行展出;《包森传奇》广播连续剧完成录制。”蒲城县文旅局副局长迟亚军介绍。

  据了解,蒲城县成立了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建立了文物执法联动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通过人技结合提升文物安全防范技术;完成了蒲城文庙保护维修、“重泉忆古—蒲城县历史文化陈列展”布展工作和王振东故居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明城墙遗址抢救性保护、文昌阁安全隐患治理工作;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进社区、进军营、进机关、进学校等特色活动和“廉政文化教育专题展”等系列展览,努力使文物“活”起来,旅游市场“火”起来;创新工作方法,吸纳民间资本1000余万元,实施了包森故居、李仪祉故居、刘吉尧故居等名人故居维修布展项目,开启了民间资本助力文物保护之先河。

  蒲城县素有“将相故里”、中国报时城、中国“酥梨之乡、焰火之乡、西甜瓜之乡”等美誉。经过多年的发展,现有对外开放景区(点)17处,其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7处,全县文化企业共2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0家),旅行社、旅行社分社、旅行社营业网点共36家,星级饭店3个,规模以上宾馆饭店40余家,大型购物商城3家。2022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82.2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88亿元。(群众新闻网 )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