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渭南 | “一呼百应 移风易俗”-渭南文明网

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渭南 | “一呼百应 移风易俗”

来源:中共渭南市委文明办  时间:2022-08-05
  近年来,合阳县百良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把深入移风易俗作为推进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围绕“抵制陈规陋习、减轻群众负担、倡树文明新风”总思路,通过综合采取建章立制、立体宣传、典型引领等多项措施,着力打造“一呼百应 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品牌,有效引导全镇人民逐步养成勤俭节约、健康文明的生活新方式,持续巩固脱贫成效,推动乡风文明,加快乡村振兴。

  背景缘由

  前些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愈演愈烈,特别是部分群众把婚丧嫁娶变成了争面子、拼家族、比阔气、要场面的竞技场,看似铺张排场,热闹风光,实则不堪重负,苦不堪言。北宋司马光在《书仪》中指出,“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娶之多少”,如同“牙侩鬻奴卖婢”。乡村之美,美在青山绿水,更美在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今天,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成为一道亟需解决的难题。合阳县百良镇党委清楚的认识到,改变这种不良风气帮助群众守好钱袋子势在必行。为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效能,该镇及时成立了镇、村、组三级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旨在整治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倡导文明节俭新风气,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在全镇散播“文明种子”,绽放“精神之花”。

  基本做法

  一、加强领导,筑牢乡风文明“制度”基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由镇党委牵头,定期召开移风易俗座谈会,招募一批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公平公正、崇尚节俭且有一定礼仪特长的群众代表为骨干成员,出台《百良镇移风易俗“五大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各类宴席规范,反对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生活,反对封建迷信、提倡科学进步,反对大操大办、提倡节俭之风。二是注重制度建设。指导各村(社区)完善《村规民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厚养薄葬、节约过事”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同时,针对“婚丧嫁娶”明确了办事程序、人情礼金、酒宴标准等,赢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狠刹了讲排场、比阔气、奢侈浪费的歪风,营造出节约、简便、文明的办事风尚,迅速在全镇掀起了一股“破旧俗、除陋习、树新风”的高潮。三是做好引领示范。全镇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从自身做起,传承弘扬优秀家风,大力争创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教育、带动和影响广大村民移风易俗、树立新风。

  二、加大宣传教育,凝聚乡风文明“思想”之力

  一是打造阵地。全镇累计投资300余万元,整合村部、文化广场等活动场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9个,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五大任务组织开展工作。该镇结合实际,将移风易俗作为突破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身边人演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编制快板进行传唱,使工作“入眼、入脑、入心”。同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及百良历史文化,制作了“一呼百应 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品牌Logo,搜集抗战遗物、纪念章等40余件珍品,教育群众学习先烈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勤俭持家,改变不良风俗。二是提高宣传力度。移风易俗服务队定期向群众宣传宣讲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各项规定章程,通过发放倡议书、明确办事章程、设定办事流程,推行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估,引导群众新事新办、移风易俗,耐心做好群众的思想疏导工作,转变群众思想。三是开展入户宣讲。志愿者定期开展时事报告、政策解读、百姓故事会、身边好人好事等宣讲活动,为群众带来更加接地气的宣传内容,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群众素质不断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营造了崇德向善的社会好风尚。

  三、突出载体活动,树立乡风文明“模范”典型

  一是个性化服务。为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百良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牵头,定制印有“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打包袋2万只,每季度向各村(社区)红白理事服务队发放500只,既有宣传移风易俗作用,又起到节约粮食的宣传引导作用,受到群众一致认可和点赞。二是评先树优。利用村级道德“红黑榜”,通过群众推、村里找、大家评,对遵守红白理事各项规定的红榜予以表扬,对违反规定的则黑榜予以批评。三是开展微巡讲。定期组织群众经常进村部、进广场、进庭院向其他群众讲解自身感受,通过真实案例、真实感情、真实宣传,进一步带动群众将遵守红白理事章程变成行动自觉。

  成效启示

  百良镇依托“一呼百应 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品牌创建,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自己从中受益,受到群众普遍认可。就王家洼片区村(社区)来说,婚嫁彩礼理性回归,2022年上半年群众平均过事压缩开支50%。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和谐,同胞兄弟因分摊花销引起矛盾的现象大幅减少,丧事简办,文明祭祀,天数缩短;喜事新办,排场降低,费用减少;小事不办,减少麻烦,群众拥护,大家一致认为全镇上下红白喜事“管得好”,村事家事“理得好”,节俭办事得实惠。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