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渭南“接机侠”:从“舱门”到“家门”的守护-渭南文明网

陕西渭南“接机侠”:从“舱门”到“家门”的守护

来源:渭南文明网  时间:2020-04-10

  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守门员”,肩负责任临危受命,24小时驻守在机场,安全接回了一个又一个海外乡亲。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支“逆行战队”。

图片来源:秦东谭微信公众号

  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4月2日晚上8时许,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转运大厅,全副武装的“接机侠”正忙着对入渭返渭旅客进行分流筛查和填表登记。每一道环节、每一个细节,他们都一丝不苟执行到位,整套流程不敢有丝毫懈怠。

  随着境外疫情形势变化,严防境外输入已成为我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机场成为防止境外疫情输入的第一战场。3月21日下午,接省应对疫情领导小组的紧急通知,为应对首都机场分流工作,咸阳国际机场将改变分流模式,由各地市配备专业二级防护措施,直接面对入境旅客,进行信息采集,分流运转。市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办公室连夜做出方案,在各县(市、区)迅速抽调32人战队,与前期渭南市驻机场工作的高丽、刘孟文、党真等人员,组成驻机场联防联控工作组,开启了日夜不休的战“疫”模式。

  硬核发力—— 

  临时党支部,备战不“临时” 

  “守一道关,护一城人。来这里工作,我深感责任重大。”担任驻机场联防联控工作临时党支部书记的高丽,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当当。她除了要及时掌握当日航班时间、人数等有关情况,统筹指挥、协调各方,提前做好车辆、人员、后勤等保障工作,还要根据现场特殊情况进行灵活调配和处置应急事件。“坦白说,即便睡觉也睡得不踏实,生怕有半点差错和疏漏。”高丽在接受记者采访的间隙,不时翻看着微信工作群的更新状况。

  为落实好中省市决策部署,工作组成立之初便向市直机关工委申请成立临时党支部。3月25日,驻机场联防联控工作临时党支部正式成立。36名专班工作人员中有18名党员,他们勇于担当、带头冲锋,克服各种困难,在一线认真做好信息登记、政策咨询、人员转接等一系列任务,迅速发挥出凝心聚力的作用。

  目前,驻机场联防联控工作组形成了一轮带一轮的衔接机制,前一轮突击队员回来后,会向后一轮接班的队员传递岗位信息、传授实战经验,帮助其快速熟悉工作,适应环境。在此期间,专门设立了驻机场工作办公室,下设疾控专业组、联络组、转运组、应急事件突发组、后勤保障组、信息统计组6个工作组,构建了统一指挥、密切协作、整体联动、高效运作的工作格局。与此同时,实行排班制,每班必须包含疾控人员、联络员,所有人员保持信息畅通,24小时随时待命。根据工作需要,他们还设计了工作细化流程表、交接班登记表、驻机场工作派车转运单、旅客信息登记表、信息统计表等,逐一核对信息、规划路线,并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优化举措。从旅客落地入境到分流护送至隔离点,所有工作“无缝式”对接,实现闭环管理,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治”。

  “我们大多数队员前期都战斗在基层防控一线,深知其中的艰辛,但现在关口前移,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加入战队,真的很让人感动。”高丽的声音有些嘶哑,“虽然是临时党支部,但我们备战不‘临时’。我一定会尽全力,和所有工作人员一起同心协力、硬核防控,确保不漏一人,守护好渭南的‘空中大门’。”

图片来源:秦东谭微信公众号 

  暖心服务—— 

  欢迎回国,我们送您回家 

  在这里,一切犹如“战时”。“防护服很宝贵,为了减少浪费,大家当班时恨不得一天不吃不喝,这样能避免上卫生间,长时间‘钉’在岗位上。不过这还真算是个很好的减肥方法呢……”进驻队员王小莹的防护面罩蒙上了一层水雾,她故作轻松的语气让人分外心疼。

  充当服务员、政策解说员、心理辅导员……因为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接机侠”们每次工作结束卸下封闭而沉闷的装备,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湿了一遍又一遍,口罩、护目镜在脸上留下深深的印迹,手指也被浸泡得起皱发白。但他们始终战斗力满格,没有一人抱怨,没有一人退缩。

  那是一个雨夜,突然的降温让人措手不及。没来得及准备行囊便匆忙出发的队员吴王剑在执勤时,拖着疲倦的身体跑了半晚上,以此来抵御寒冷;“90”后队员杨波涛,把生病的妻子和刚满月的孩子托付给家人,一声不吭地走上工作岗位;36岁的120救护车司机陈冲多次请战,希望给他安排最难熬的夜间转运工作,让年纪大点的战友能多休息会儿;还有总是提前到岗的“暖男”于洋、张永杰……其实温暖的故事不止这些。

  境外来渭返渭的人员,经过长途飞行的劳累、出关检查的等待,有的还因为防疫意识比较强,全程不吃不喝,身心非常疲惫。每当这时,“接机侠”们走上前去,一句简单的问候,甚至只是一只口罩、一杯热水、一碗泡面、一个苹果,也能够让他们心中充满温暖。

  队员李俊总是用心做好每个细节,经常帮旅客搬运行李、抱小孩、搀扶老人。“看着乡党顺利坐在转运车里开心地和我们挥手告别,感觉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在分流中心等待转运时,他们按时给我们送来了热腾腾的饭菜,当时感动得直掉眼泪。”从马尼拉回国的穆女士告诉记者,当下的一切对所有人都很难,但他们能够体会到,现场的工作人员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回家的感觉真好,安全又踏实!”

  “感谢你们的暖心服务,让我们安全回家。有力度,有温度,这充分展现了咱‘华山风骨,渭水襟怀’的渭南精神。”从塞舌尔回来的马先生对工作组竖起了大拇指。

  “随着国外疫情发展的变化,我们在现场的管理措施也要作出相应调整。”进驻机场后,高丽还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工作节奏变化快。“往往一个航班,前后大概需要等3个小时。大家虽然每天早出晚归,身体十分疲惫,但心里都充满了希望。哪怕只有一名华侨回渭南,我们也一定会坚守岗位,做好服务工作。”

  凌晨1时许,又有一班飞机落地,分流中心又开始忙着对接新的旅客信息……(渭南日报 记者 郭艳)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