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风·秦韵》扛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旗-渭南文明网

《国风·秦韵》扛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旗

来源:陕西文明网  时间:2017-03-01

  近年来,省文化厅以习近平总书记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和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追赶超越目标要求,肩负“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陕西”使命责任,积极创办《国风·秦韵》文化品牌,讲好陕西故事,传递陕西声音,彰显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形象,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中取得重要收获,《国风·秦韵》文化品牌项目已被列入陕西省“十三五”规划。

  《国风·秦韵》品牌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播陕西地方特色文化为宗旨,致力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涵盖范围广,包含陕西地方戏曲、长安画派、陕北民歌、西安鼓乐,陕西民乐、陕南民歌、民间手工技艺等众多门类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红色陕西、历史陕西、山水陕西、宗教陕西、文学陕西等斑斓多彩的文化意象。以《国风·秦韵》文化品牌为载体,陕西推出的诸多文化项目板块在国内外广受好评:国际巡演交流、国内展(巡)演推广、《国风·秦韵》电视栏目、《国风·秦韵》系列丛书及音像制品、《国风·秦韵》大讲堂等等,通过科学严谨的抢救保护措施,精准扶持的传承发展举措,全面塑造了陕西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的新形象,扩大了陕西文化的影响力。

  多措并举 振兴秦腔成果斐然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优秀剧种之一。然而,在艺术发展多元化和观众欣赏口味日益多样的当下,秦腔市场一度低迷。省文化厅自2012年起,即采取多种措施振兴秦腔,在秦腔保护、发展和传承上锐意创新、坚持不懈地开辟出一条新路。

  2012年,针对秦腔现状和问题,省文化厅经过充分调研,举办首届陕西“文华奖”专业秦腔电视大赛。大赛借鉴“青歌赛”等国家级大赛经验,坚守艺术水准,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聘请有造诣的老艺术家出任评委,给年轻演员把脉。这种政府奖的评选,赛出了正气和权威,赛出了文化素质和修养,一批懂得和尊重秦腔程式规范、注重人物声腔和形象塑造的优秀青年演员脱颖而出,一支足以继往开来的秦腔生力军开始活跃在舞台上,令广大观众看到了秦腔振兴的希望。

  2013年,省文化厅和陕西广播电视台开办“大秦腔戏台”栏目,举办首届陕西“文华奖”专业秦腔电视大赛获奖演员展(巡)演,进一步锻炼了年轻演员,提高了秦腔队伍的整体艺术造诣,助力秦腔艺术在三秦大地落地生根。

  201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陕西省文化厅主办“中国梆子腔剧种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汇集研究论文40篇,出版30万字的梆子腔论文集,国内30余位专家在陕共商梆子戏发展繁荣大计,为以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剧种的传承与发展厘清了思路。

  2015年,省文化厅和陕西广播电视台开办《国风·秦韵》文化栏目,在陕西卫视频道播出。从全省省、市、县各级专业剧团报送的280个剧目中,严格审查筛选出104个地方戏曲优秀剧目亮相荧屏。该栏目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传播了陕西特色文化,荣获陕西省第十三届电视金鹰奖电视栏目一等奖。

  国内外展演 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近两年,以“传递陕西声音、讲好陕西故事”为主题,省文化厅组织《国风·秦韵》传统文化品牌项目多层次地开展文化演展示和交流,集中展示了我省抢救、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取得的新成果,打造陕西靓丽文化名片。

  《国风·秦韵》坚持走出去,走进英、德、法、意、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北京、上海、福建、浙江等多省市展演巡演,所到之处,获得观众热情追捧和热情赞许,强化了品牌形象,提高了陕西文化的认可度和美誉度。在陕西,汇聚陕西各基层院团近年来的精品剧目,《国风·秦韵》演出持之以恒地进厂矿、到学校,让社会各界共享到优秀艺术精品,让传统文化渗透到生活当中。

  2016年,在中央党校举办了“国风·秦韵——中国传统音乐赏析会”。组织多个艺术团体赴海外参加文化部的“欢乐春节”文化交流,成功举办文化部“2016青年汉学家研修”,24个国家代表参加培训,在哈萨克斯坦陕西村成立“陕西文化之家”艺术中心,向世界打开一扇了解陕西传统文化的“绚烂之窗”。

  2017年春节期间,陕西省文化厅以《国风·秦韵》品牌组建7个演出团队,赴欧美11国1地,25座城市,以43场丰富多彩、别具风格的陕西民乐、西安鼓乐、剪纸制作、皮影雕刻、社火脸谱绘制、农民画绘、皮影戏和杖头木偶、提线木偶等演出活动,掀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

  机制创新 传承保护进入新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深入贯彻落实《非遗法》和《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我省创新非遗传承保护模式机制,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水平大幅提升。

  全面推动秦腔振兴十大工程、西安鼓乐传承十大工程、陕北民歌创新十大工程建设。秦腔振兴十大工程涵盖了稀有剧种优秀剧目保护传承、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交流推广、优秀传统剧目编辑出版与精品剧目打造、秦腔等戏曲名家传戏等多个方面。启动西安鼓乐传承十大工程,建立西安鼓乐何家营、周至南集贤东村、西村鼓乐社等多个传习所,培养认定扶植一批传承人,建设西安鼓乐展示及学术研究基地,建成西安鼓乐数据库等。以组织陕北民歌赴国内外进行高层次的演出交流、从全国和国际层面积极推介我省优秀的陕北民歌手等陕北民歌十大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陕北民歌创新工程,打造陕北民歌文化品牌,让民歌焕发新的光彩。参加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我省参展项目作品共获得20多个奖项,其中1人荣获民歌大赛一等奖,3人(全国共9人)荣获剪纸大赛金剪子奖,省文化厅获组织奖,展现了陕西非遗魅力和传承保护实力。

  实施传承保护措施,举办全省基层院团(稀有剧种)优秀剧目会演,为基层院团和中青年演员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省文化厅给予每个剧种30万元的经费支持,推动全省县级院团“一团一戏一品牌”,使每个院团都有拿得出叫得响的代表作品,凭借拿手剧目,确保风格特色,体现剧种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来自乾县的弦板腔、长安道情、华阴的迷胡、大荔的同洲梆子、碗碗腔,富平的阿宫腔、合阳的线腔、南郑的汉调桄桄、安康的汉调二黄,以及来自陕北宜川的蒲剧、神木的晋剧,在西安集中展示了各具风韵的艺术特色。(陕西日报)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