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荔刺绣——寓意吉祥的传承-渭南文明网

大荔刺绣——寓意吉祥的传承

来源:渭南文明网  时间:2017-03-17

  在王会芳的记忆里,他的祖辈们都是长寿的人——母亲和外婆都活到了90多岁。于是,她一直固执地认为,人活到90岁才能说老,像她才过70岁,还是有很多年岁可以过的。所以,就必须让自己的日子忙起来。

  王会芳的家在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之前的数十年时间里,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种地。可作为一个女性,王会芳在70年漫长的光阴里,学会了许多曾经女性必须掌握的技能,比如洗衣做饭、缝衣刺绣……尤其是刺绣。或许是天生的巧手,王会芳打小在刺绣一事上就显出了过人的能耐,学得快不说,绣出的东西也比其他人要好。于是,这几年,当土地带来的收益日渐微薄,王会芳索性不种地了,每天干的最多的一件事也就变成了刺绣,绣着绣着就绣成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荔刺绣的传承人。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刺绣集中展示了女性非凡的创造力和对美好的向往,并在数千年岁月中,逐渐遍及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庙堂之高,下至江湖之远,都少不了刺绣的影子。

  尽管如此,因地域不同,刺绣呈现出的形式也各有特点,有些绣品写实而生动,一针一线尽显风流,这些绣品多出自官家或大户人家。还有些绣品则的古朴抽象,寓意深刻,这些绣品更多的产自民间(详见本报2016年4月8日《澄城刺绣——绽放在民间的野百合》),比如上文提到的大荔刺绣,就集中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子孙的祝福。

  大荔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大荔刺绣以洛河为界,洛北一带及朝邑比较精细,线条轻巧飘逸,体现出含蓄,礼节性的家族传承伦理。洛南一带比较粗犷朴拙,浑厚阳刚,与当地特有的虎形图腾崇拜有着密切关系。但不论南北,大荔刺绣作品都和大荔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多以生活服饰及布艺构件为主,将一些老花样及民间俗规,手法技艺三者巧妙结合起来,作品处处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子孙后代富贵繁衍的美好祝愿。

  说到这里,我们也有个疑问,那就是大荔洛南一带的虎形图腾崇拜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王会芳家里,我们就看到了许多关于老虎的刺绣。如虎头帽、虎头肚兜、虎头围嘴、虎头鞋等等。随后,我们在洛河以南的大荔县石槽镇西里村、九龙村等地也看到了类似的绣品。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虎形装饰?王会芳说:“老虎能看娃么。”

  不只是王会芳,我们在其他群众口中也得到了类似的回答,甚至还听到了这样的一个传说:

  传说黄河岸边有个船工,非常乐于助人,为两岸人摆渡过河从不要钱。有一天,下着大雨,突然来了一位老奶奶,说要过河请人为即将临产的儿媳接生。这个船工听了,赶忙准备发船,可不曾想老奶奶刚走到河边,风一刮,雨一淋,头像炸开似的疼。船工急忙将老奶奶搀到屋里休息,然后自己替老奶奶去请接生婆。不一会,就将人请了来。雨过天晴,老奶奶的儿媳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老奶奶千恩万谢,送了一张画给船工。画上画的是一个骑着老虎的俊俏姑娘,船工看了很喜欢,就将画贴到了自己的茅屋里。

  打那以后,船工每天收船回到家里,总有一位漂亮的姑娘做好饭菜等他。原来,姑娘是天帝的女儿,天帝感念船工的善举,派她下凡与船工结为夫妻。过了几年,他们添了儿子,取名为虎。

  后来,船工娶画上美女结为妻的事传到了县官那里。这县官本就是个贪图美色之人,听说此事后又见船工妻子貌美,便心生歹意,想霸占为妾。船工妻子见状,便收了凡身,回到画上。于是,县官便抢走了画。

  这下小虎没了妈妈,整日哭闹,船工也是一筹莫展。送画的老奶奶得知此事后告诉船工,可让人在布上绣只老虎,小虎拿着它就能找到妈妈。

  船工照办,第三天就将绣着老虎的布交给小虎。可谁知小虎刚拿到绣着老虎的布,便晕了过去,身上还冒出一股青烟。船工大惊,连忙抱起小虎去城里求医,到了城里却听说县官刚刚被一只猛虎咬死了。小虎在这时也醒了过来,说妈妈让船工带着他回家去。

  船工听了小虎的话,回到家发现妻子果然已经在家里等他了。从此,船工一家便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后来,人们就开始将老虎作为装饰,绣在给孩子的各种衣物之上,希望孩子能像老虎一样充满活力,健康成长,同时也希望老虎能够保佑孩子。

  据大荔县民俗专家张潮宝讲,虎形图腾崇拜是少数民族的一个风俗,而洛河以南的沙苑地区,曾经便是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在长期的民族交融中,当地群众逐渐将这一风俗融入刺绣之中,说到底,还是一种对于后代的美好祝福。

  其实,对于后代的祝福不仅仅是关于老虎的刺绣。王会芳告诉我们,她仍然清楚地记得,她幼年学习刺绣时,母亲会一边教一边告诉她刺绣的含义。

  “比如这个胖娃坐莲,我妈就给我说,绣朵莲花给娃坐,我娃以后像莲花一样美。再给娃绣个花开富贵,我娃以后大富大贵……”王会芳说。

  以身教,以言传。这种长辈对晚辈的殷切祝福,便在这一针一线之间得到了传承。

  在王会芳那里,我们还见到了一件颇有些年代的绣品——她结婚时穿的嫁衣。王会芳说,这件嫁衣是她祖辈绣制的,但到底是哪一辈,她也不知道,只知道母亲告诉她,这件嫁衣是当年外婆结婚时穿过的,后来母亲结婚时,外婆又送给了母亲。

  这是一件红色绸缎裙,上面用各色丝线绣出喜鹊登枝、牡丹花开等图案,再加流苏点缀,即便经历了百年风雨,看上去依然令人惊叹。王会芳说,她会一直留着这件嫁衣,并把它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

  日头西斜,初春的阳光暖暖的照着大地。王会芳又拿出了针线,搬了板凳坐到了家门口。她说要多绣几双虎头鞋,留给他的曾孙儿们。(渭南日报 记者 彭一鹏 文/图)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